叶世斌诗集《门神》


序:诗人与门,亦或存在

——关于叶世斌《门神》的一种解读        

张立群
 

      在《诗人和门》的开篇处,叶世斌写道--

     诗人烦躁地坐在椅子上

     大汗淋漓

     在他面前,门居心叵测地敞开

     像某种空虚

     世界相当于门的形象

     如何走出这道门

     是这个黄昏必须回答的问题

这里,诗人无疑是以一种虚拟并且带有公共色彩的方式,将"诗人"和"门"进行了普泛意义的
书写,并将沉甸甸的思考嵌入其中,于是,"诗人"与"门"就在一种对应结构中产生了相互介
入的可能。当然,对于叶世斌而言,为了能够将"门"的意义赋予得更加充分,他还别有用心
的使用了"居心叵测"、"空虚"这样极具情感色彩的修饰语,不过,那句"世界相当于门的形象
",还是泄露了他写作的意图,即他期待以"门"的隐喻为"诗人"设置人为的障碍。

     阅读《门神》,一个较为突出或曰令人费解的问题是:《门神》集中并未着笔写到"门
神",倒更多是以一种情感叙述体现了一个诗人的人生与创作的感悟。因而,以《诗人和门》
作为一段引论,似乎就变得合乎情理了--"门神"当然是看护门庭的抗鼎之人,同样也是"门"
可以作为界限的一道屏障,这样,无论从诗人的痛苦,还是诗人的心灵可以抵达的边界而言
,《诗人和门》的结束句--

    诗人向往又疑惧

    黄昏那边的世界

    就设置一道门折磨自己

    他的感觉以门坎为轴心旋转

    就像一台电风扇

    用三只翅膀飞翔

    最后依然身在原地

    不安的诗人永远在诗里门里门外

    这不只为了像门

    在自己扇起的风暴里安息

    诗人的诗具有无门的意义

就带有了另一重意味。

 

二

 

    正如萨特在《什么是文学?》中回答"为什么写作?"时所言的"各有各的理由:对于这个
人来说,艺术是一种逃避;对于那个人来说,是一种征服手段。但是人们可以以隐居、以发
疯、以死亡作为逃避方式;人们可以用武器从事征服。为什么偏偏要写作,要通过写作来达
到逃避和征服的目的呢?这是因为在作者的各种意图背后还隐藏着一个更深的、更直接的、
为大家共有的抉择。我们将试图弄清这个抉择,而且我们将看到,是不是正因为作家们选择
了写作,所以我们就有理由要求他们介入。"[1],这段看似平淡的论述为解开诗人写作的目
的以及批评的介入提供了某种参考。当然,谈及萨特势必要使人常常想到他那著名的存在主
义哲学理论--比如,"我们试图定义的东西,就是人的存在,因为他制约着虚无的显现,而且
这个存在已对我们显现为自由" [2]...... 存在与虚无使人们必须要思考自己的生命,而对
于一个诗人来说,这常常显现在他的创作与观念之中--还有什么比思考存在的痛苦更令人耐
人寻味的呢?在已经介绍的《诗人和门》之中,在《门神》中那么多关乎诗人的作品之中,
比如:《诗人的沉默》、《诗人无家可归》、《诗人的痛苦》等等,"诗人"的孤苦无依和不
断寻觅,正是诗人通过否定、自我虚无化甚至是自欺的方式将自己推向自由的重要前提--

(也许第一个发现太阳的人

是个盲人)

诗人紫茉莉一样站在阳光之外

对自己说谎

然后自卑地沉默

 

直到诗人毫无指望

像个归狱的逃犯回到夜晚

那个火柴头

已成灰色

诗人一面想象自己的呼救声

一面玩味无家可归的自由              --《诗人无家可归》

     在《门神》当中,将"诗人"加上限制并体现一种"存在的痛苦",应当是"第二辑  诗人
和门"的主旋律,同样也是《门神》集中最吸引读者的地方。叶世斌是那样的执著甚至偏执的
寻觅着诗人以及写作的意义,为此,他不惜以反讽乃至嘲弄的方式描写诗人所处的环境,在
或者《诗人被销往第五个季节》--

服装似的诗人在季节之外

保持没被使用过的清洁

他以相当于教袍的质量

被销往第五个季节

 

诗人在这个多余的季节

心满意足

他一边随意幻造风流

一边玩味光景惨淡

诗人用眼泪和口水

把自己洗得一尘不染

或者《诗人的目光制造险情》--

诗人不相信世界的安定

就躲在经验的目光里

翻天覆地

真实的世界使诗人的目光虚伪

(世界平安无事)

诗人的目光危急于分分秒秒

如不安的梆子声

被古老的睡眠浪费

 

诗人是一种自作自受的谎言

他以动乱的目光制造险情

仅仅使他自危

诗人永远在钟摆上

摇摇欲坠

的叙述之中,对诗人自为与自在的思考使叶世斌进入了存在的场景。而他以"诗人"的方式意
识到的无奈、恐惧甚至是诗人自身的危险,正是《门神》集以"诗人与门,亦或存在"的方式
予以解读的重要线索。

 

三

 

死亡究竟是什么?或许,对于个体生命而言,死亡是一次终结,而对于生命本身而言,死亡
却是生命的另一次开始;因此,只有死亡,才能使生命的自由终止,虚无变成存在,从而在
此过程中,体验存在的过程。在以"诗人与门,亦或存在"的线索评价叶世斌的诗歌之后,一
个突出的现象逐渐显现出来,而这恰恰是本节所要谈论的死亡。

如果可以按照顺序的标准看待诗人的写作意识的话,那么,《门神》开篇处的《祖母之死》
,或许就已经体现了叶世斌对这一恒久不变话题的思考,尽管,《祖母之死》从表面上看,
是以亲情和回顾的方式体现了对已逝者的追忆,但与"奶奶"形象对应的则是我的形象及其感
受--

在一个夜晚

我神志恍惚步态虚浮

涧桥上,一个女鬼充满忧伤

或远或近

那就是你

 

奶奶!奶奶(这称呼出口

我就长满胡须)

奶奶像一盏灯笼

或明或灭

这里,时间及其永恒不变的推移,正是叶世斌通过追忆逝者而表达的一种情怀。纵览叶世斌
的《门神》中的诗歌写作,尤其以"第一辑  祖母之死"为例,死亡以及与此相关的梦魇意象
(如:恐惧等等),并列亲情以及人生的体悟,正是叶世斌为读者献上的主要文本内容。《
我的情形》是这样,《一个人患了心肌梗塞》也是如此,而在《太阳以及我和父母兄弟姊妹
》当中--

无论如何,给我们痛苦最深

和最为我们苛求的人

是我们最亲爱的人

正如无论如何,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人

还是这些人

 

想到我死后的场面

太阳的头颅低垂

一对老人率领一群将老的人流泪

这常使我为一些无可奈何的丧失

提前默哀

的句子,正是二者融合之后的结晶。只不过,隐含在其中的"生之感受",比如,"我为一些无
可奈何的丧失  提前默哀",却始终不脱存在的"灰暗色调"。

即使,在多方描绘"诗人"的诗篇之中,"诗人的自杀"也呈现了一种生活的态度--

实际上,生活就是出卖生机

这具有自我纯粹的意义

诗人带着生命的残酷热情

精心为自己掘墓

这使他生于诗行之中

死无葬身之地

是的,不断通过书写的方式宣泄自己对生命的理解,也许正是诸多诗人最终选择自杀的重要
原因。因为,过分的以自己的灵魂为屠场进行自我消耗,正是诗人耗尽自己生命和灵感的辨
证性后果,不过,既然叶世斌说"企图以死为生  从生死自觉里选择诗意",那么,这样的行
为方式又何尝不是为他带来某种满足呢?

 

四

 

也许,在叶世斌写下那些关乎"存在"诗篇的时候,他就已经将自己的创作提升为一种形而上
的精神思考。在那种近乎直白的"我已是一文不名的人  缝上了所有口袋"之中,叶世斌当然
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处境和身份,或者说是诗人的身份。在物化的时代,叶世斌坚守创作,并
期待以诗向生活乃至生命宣战,无疑会在意义的承担中走向一种悲壮,但作为一种近乎无意
义的呼招,叶世斌仍然乐不思疲的以诗歌感受生命,尽管,他深知"影子的月蚀"的结果会是
--

若隐若现

二十年前二十岁的歌手死因未了

死亡的沉默成为一座矿藏

是谁带着妻离子别的忧伤

在时间的另一端采掘

最后一个活着的是最孤独的人

人很危险

但沉默甚至死亡的感受无疑为诗人的创作带有某些寂静中的感受,同时,在静静损耗他的躯
体与灵魂中,为精神的提升带来种种契机。所以,对于爱情,诗人写道--

请听我说:我说我爱你

这已经不是一句语言,而是一种

生存态度和答案,时间般无可更改       

   --《而是一种生存态度和答案》

而对于一场扑克游戏,诗人则有--

这个世界

从来是每个人的必争之地

腥风血雨,你死我活

竟使胜负不成问题

至此,战争进入本意

寂寞和无家可归的灵魂满怀嫉愤

与自己为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--《扑克牌方阵》

但作为一个评论者,我同样喜欢叶世斌以标题作为最后一句的《所谓一生就是大哭一场》,
在这首诗里,从生到死,诗人所能阐释的或者说所要表达的就是"我被迫来到这个世上  所谓
一生就是大哭一场",而这种从出生时候就带有的预言性的谶语,正是透视生命之后的一种明
瞭的所得。

当叶世斌在《门神》的结束诗《从这个敞开的门走出去》中写下--

总之我再也不能久留

我已一无所有

从这个敞开的门走出去

我能带去的仍旧只有一条门槛

的时候,《门神》全集的主旨,似乎又再次回到"诗人与门,亦或存在"这样的主题线索之中
,在临别时只是带走象征门之界限"门槛"的时候,叶世斌确然已经一无所有,同样的,不能
留存的还有近乎徐志摩《再别康桥》中那种无可奈何的意绪,然而,诗人真的一无所有了吗
?或许,这正是一个真正诗人永远无法错过的宿命历程!

注释:

[1]萨特:《什么是文学?》,《萨特文学论文集》,合肥:安徽文艺出版社,1998年版,9
4页。

[2]萨特:《存在与虚无》,北京:三联书店,1997年版,55页。

 

(作者简介:张立群:文学博士。著有《中国诗歌通史》、《新时期诗歌》等著作。甘肃省
文学院特邀评论家,现在辽宁大学文化传播学院任教。)


中国诗歌库 中华诗库 中国诗典 中国诗人 中国诗坛 首页